約翰•伯格(1926-2017)|他用寫作,改變了這個世代的人觀看事物的方法
回博客來 購物車 客服中心 取消商品/活動信函 unsubscribe
【觀看的伯格】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影像的伯格】相片,得靠我們把它的意義填滿,當你有所回應,才算有意義
他是英國最重量級的藝術美學評論家,也是對社會政治有獨到觀察及熱情的批判家
延伸閱讀

【觀看的伯格】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定價:240元
優惠價: 79190

放入購物車
觀看的方式
    
探究我們如何觀看藝術和世界的方式
最精練又最具衝擊性的經典視覺藝術之作


◎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
◎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觀看不僅先於語言而存在,作為人類最素樸也最原始的感知經驗,觀看建構我們自身的生活世界,同時,觀看還具有雙向性,一旦我們開始觀看,我們便同時被我們所觀看的事物觀看,我們活在「看」與「被看」的世界裡,並在「看」與「被看」連續不斷的視覺運動中,去建構我們存在的世界,即便我們所「看見的」,不等同於「被看見的」。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

  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經典作品,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延伸閱讀
觀看的視界
 另類的出口
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到頁面最上方

【影像的伯格】相片,得靠我們把它的意義填滿,當你有所回應,才算有意義

定價:360元
優惠價: 79284

放入購物車
攝影的異義

面對一張相片,我們要不是不予理會,就是得靠自己去把它的意義填滿。這張影像就和所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影像一樣,召喚觀看者做出決定。

  攝影並非約翰.伯格的專業。直到一九八二年出版《另一種影像敘事》之前,他從未針對「攝影」寫過專書。他並非帶著策展人或攝影史家的權威談論攝影,而是以藝術評論者、作家的身分趨近。

  本書為約翰.伯格近半世紀寫作歷程裡,所精煉出的影像散文。 文中他就攝影、繪畫與政治、社會、文化間的相互連結分析觀點、提出批判,同時包含文史哲理與藝術等多元論述。

   在這些文章裡,伯格以其獨樹一格的關注強度與時常懷抱的溫柔,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他不只書寫的不只是相片的意義,也道出隱身於照片背後攝影的真義。

  伯格的創作生涯以視覺藝術為根基。一九五○年代初,他開始撰寫藝術相關文章;一九六○年代中葉,他的視野跨越藝術和小說的領域,成為不受範疇與類型囿限的作家。他討論素描的文章帶有身為素描家的權威感;他的攝影書寫則往往集中在受攝者的體驗及相片為他們描畫出來的人生——在伯格的著作裡,相片從來不是文本的插圖,文本也非影像的延伸圖說。

  本書《攝影的異義》為《持續進行的瞬間》作者傑夫.代爾(Geoff Dyer)從約翰.伯格近半世紀寫作歷程裡,精煉出二十四篇影像散文,按年代順序選編而成。在這些文章裡,伯格是個別照片的批評者和閱讀者,以其獨樹一格的關注強度與時常懷抱的溫柔,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向每一張照片提問。

  伯格書寫的不只是相片的意義,也說出了異義。

延伸閱讀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持續進行的瞬間
所信即所見:觀看之道,論攝影的神祕現象
 
到頁面最上方

他是英國最重量級的藝術美學評論家,也是對社會政治有獨到觀察及熱情的批判家

班托的素描簿
   「我們畫畫的人,不僅想創作一些看得見的東西讓別人觀察,也希望能附帶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陪著它走向無法預料的終點。素描是一種探索的形式。而人類最初之所以產生素描的衝動,是因為人類需要尋找、需要測定位置、需要安置事物、需要安置自己。」

   班托(Bento)是十七世紀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小名。斯賓諾莎極度迷戀光學,亦喜作畫,據說他當年曾隨身攜帶一本素描簿,畫下眼前所見事物。但在他離世後所保留的書信、手稿、筆記中,卻遍尋不著傳說的素描簿。持續關注繪畫的伯格,多年來始終對這本畫冊充滿好奇,經常想像其中繪寫之物,欲以斯賓諾莎之眼觀凝物事,重探斯人話語及其令人驚嘆的哲學命題。
 
我們在此相遇
   八個篇章,八次相遇......約翰•伯格在記憶中,生離死別中,愛與成長中,逐步構築出的介於真實與虛幻、過去與現在的前半生。

  故事從里斯本五月底的一個炎熱午後,伯格在公園長椅上遇見他死去十五年的母親,拉開序幕。「我們在此相遇」,相遇的地點、相遇的人物,相遇的時間,相遇的歷史,因為在此相遇而成為的自我與人生。

  這不是一本傳統的小說、回憶錄、散文或傳記,而是一種混雜了這些文體的嶄新文類,即New Statesman所謂的「未來的文類」:「是虛構,但非傳統小說;是作者的第一人稱,但非回憶錄;是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終是立足於當下;是一篇無悔的告解,也是對感知與情感的深刻挖掘。」
 
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約翰•伯格首部中譯小說)
   愛能違抗時間,愛能抵擋坦克,愛是我們靈魂勇敢掙扎的證明。

   廢棄監獄的某間牢房裡搜出了三捆沒有標明日期的信件,全都是女子愛妲(A’ida)寫給獄中情人澤維爾(Xavier)的信。信的正面,是她堅定的綿長情話,信的背面,是他身陷囹圄卻遙望遠方的心靈紀錄──有的是線條優美的插畫,有的只是一個靈魂熱切的低喃。

  無論愛妲和澤維爾如今是生是死,無論他們是否仍住在那個不知位於何方的小鎮,約翰.伯格以觀照微物之眼繪出了一幅在苦難中斑斕綿亙的偉大風景。在生命的細節反覆被書寫之際,愛終於得以違抗一切。這是走在時代前鋒的小說家,獻給受難年代一首最溫柔的戀曲。
 
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
   「約翰.伯格書寫重要之事,而不只是有趣之事。在當代英語文字圈內,對我而言,伯格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自D. H. 勞倫斯之後,不曾有其他作家像他這般對感官世界投以如此關注,並對道德良心寄予如許同情。」──蘇珊.桑塔格

  《留住一切親愛的》一書,是約翰.伯格對於當前全球經濟和軍事暴虐的重大回應。從卡崔娜颶風、九一一事件;七月七日炸彈客事件、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到中東地區的重創流離,伯格在這一連串的政治對抗運動中,帶領我們探索無以數計的個人選擇、遭遇、啟明、犧牲、欲望、悲痛和記憶。政治抵抗在今日究竟意味著什麼?《留住一切親愛的》一書,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對這個問題提出深刻而激進的反思。
 
到頁面最上方

延伸閱讀

熱門活動

照片不見得代表真相,眼睛看到的所謂事實,其實取決於你的心

 
熱門活動
【OKAPI專訪藤原新也】用嬰兒的眼睛看世界,用成人的頭腦思考
 
熱門活動
中平卓馬叩問攝影本質與社會關係,生涯最重要的攝影評論集
到頁面最上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shop1491 的頭像
    bookshop1491

    好書推薦-博客來網路書店每日一書66折

    bookshop14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